
你听说过1650年的广州大屠杀吗?那是清军攻破广州城后,对城内居民展开的一场持续十天的血腥屠杀。
数万甚至数十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繁华的广州瞬间变成了一座死城。
这场历史上的惨剧,被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和荷兰使臣纽霍夫等外国人亲眼目睹并记录下来。
他们的记述揭示了这场屠杀的真实规模,那么,根据这些外国使臣的记录,清军到底屠戮了多少无辜的广州人呢?
战火中的广州
展开剩余89%1650年初,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消灭南明残余势力,派遣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继茂率领大军南下,包围了作为南明重要据点的广州城。
当时的广州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城内驻扎着南明的精锐部队,还有一些来自葡萄牙和荷兰的雇佣军。
广州城高墙厚,守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清军刚开始并不顺利,他们围城后发动了几次猛攻,都被城内守军击退。
尚可喜和耿继茂见强攻不成,就改变策略,决定长期围困,断绝广州与外界的联系,切断城内的粮食和水源供应。
围城期间,清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广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许多北方来的清军士兵不适应这里的环境,染上瘟疫和疟疾,死伤无数。
据记载,清军在十个月的围城战中,死亡人数可能超过了两万人。
这种巨大的伤亡激起了清军将领和士兵的仇恨情绪,也为后来的屠城埋下伏笔。
城内的南明守军和平民同样处境艰难。
随着围城时间的延长,城内粮食日渐短缺,居民开始食用树皮、草根,甚至有人吃观赏动物和皮革来充饥。
饥饿和疾病导致城内大量人口死亡,但守军仍然顽强抵抗,拒绝投降。
十天十夜的“人间地狱”
1650年11月24日,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围城,清军终于动用了重型火炮,轰开了广州城墙。
当城破的那一刻,愤怒的清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内。
平南王尚可喜下令进行屠城,为死去的清军报仇。他认为广州守军的"顽固抵抗"和"不肯投降"是对清朝的不敬,必须严惩。
接下来的十天里,广州城内上演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清军在城内展开了无差别的杀戮,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军人平民,见人就杀。
他们冲进民宅,将藏匿的居民拖出来当街屠杀;他们闯入寺庙和教堂,将躲避的僧人和信徒斩尽杀绝;他们甚至把幼儿从母亲怀中抢走,在众目睽睽之下残忍杀害。
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在他的著作《鞑靼战纪》中,他描述道广州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有些街道完全被尸体堵塞,清军不得不踩着尸体前进。城内的河流被鲜血染红,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腥臭味。
卫匡国本人也差点被清军杀害,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清军将领认出是外国传教士,报告给尚可喜后得以幸免。
屠杀持续了整整十天,直到12月5日才结束。据卫匡国估计,至少有十万人在这场屠杀中丧生。
而七年后路过广州的荷兰使臣纽霍夫,根据当地人的描述,认为死亡人数不少于八万人。
但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地方记录如《广州市志》记载,死亡人数可能高达七十万人,几乎是当时广州总人口的大部分。
外国使臣眼中的惨剧
卫匡国作为这场屠杀的直接目击者和幸存者,他的记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在屠杀期间,他躲在一个教堂的地下室里,通过缝隙亲眼目睹了清军的暴行。
他记载了许多骇人听闻的细节:
清军将被俘的南明士兵排成一排,一个接一个地砍头;他们把婴儿从窗户扔出去,用刀枪接住;他们把妇女绑在柱子上,实施各种难以描述的暴行后再将她们杀死。
卫匡国在被清军发现后,差点被当场处决。
当时一名清军士兵已经举起刀准备砍下他的头颅,幸好一名会说意大利语的清军军官认出他是外国传教士,立即报告给尚可喜。
尚可喜出于对外国人的某种忌惮,下令保护卫匡国的生命。
这个决定让卫匡国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也让他能够将这场惨剧记录下来,让后世知晓。
七年后,荷兰使臣纽霍夫在前往北京的路上路过广州。虽然屠杀已经结束多年,但广州城内仍然满目疮痍,人口稀少,一片萧条。
当地幸存的居民向纽霍夫描述了那场噩梦般的十天。
他们告诉纽霍夫,东郊的乌龙冈上,尸骸堆积如山,后来当地人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共冢,用来安葬那些无辜死难者的遗骸。
纽霍夫在他的游记中写道,根据当地人的说法,死亡人数不少于八万人,这个数字与卫匡国的估计相近。
这两位外国人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广州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局外人,他们的记述相对客观,没有明显的政治偏见,因此更加可信。
他们的证言揭示了这场屠杀的真实规模和残酷程度,对于研究这段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座城市的长久伤痕
“广州大屠杀”后,这座曾经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几乎成了一座死城。
街道上空无一人,商铺关门歇业,码头上看不到往来的商船。
大量的尸体无人掩埋,腐烂发臭,引来成群的秃鹫和野狗。疫病在城中蔓延,导致更多幸存者死亡。
清军在屠杀结束后,开始强制性地重建秩序。他们要求周边地区的居民迁入广州,填补人口空缺。
但由于对清军的恐惧,很多人宁愿逃往其他地方,也不愿意进入这座"死亡之城"。直到多年后,广州的人口才逐渐恢复,但仍远不及屠杀前的规模。
这场屠杀对广州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广州的商业活动几乎完全停滞。
外国商人害怕前来贸易,当地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大多在屠杀中死亡。城市的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数十年才逐渐复苏。
更为深远的影响是人们心理上的创伤。对于经历过屠杀的幸存者来说,那场噩梦永远无法抹去。
他们中的许多人失去了全部家人,成为孤魂野鬼。
即使在屠杀结束多年后,当地人仍然谈虎色变,不敢轻易提及那段历史。这种集体创伤影响了几代人,成为广州历史上难以愈合的伤疤。
广州东郊的乌龙冈,成为了这场屠杀的见证。据说在屠杀期间,这里堆积了数万具尸体,高度几乎与小山相当。
后来当地人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共冢,每年都有人前来祭拜那些无辜死去的亡魂。
这座墓地成为了广州大屠杀的永久纪念,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段血腥的历史。
《——【·结语·】——》“广州大屠杀”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残酷的屠城事件之一。通过外国使臣的记录,我们得以窥见这场惨剧的真实面貌。
无论是卫匡国估计的十万人,还是纽霍夫提到的八万人,又或《广州市志》记载的七十万人,这些数字背后都是无数鲜活生命的逝去。
历史不应被遗忘,那些在屠杀中死去的无辜者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鞑靼战纪》(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著) 《荷使出使中国记》(荷兰使臣纽霍夫著) 《清世祖实录》 《广州市志》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代屠城事件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明清交替时期广东社会变迁研究》发布于:山东省国元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